在线留言 / 收藏本站 / 分享我们:  
 
新闻资讯 NEWS INFORMATION
能源新闻
您的位置 > 首页 - 新闻资讯 - 能源新闻

“抢装期”或催生风电企业“上市潮”

发布时间:2020-01-31

日前,浙江省新能源投资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下称“浙江新能”)发布IPO招股说明书称,将募资筹建嘉兴海上风电场工程项目。

无独有偶,海上风电整机龙头上海电气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也计划分拆风电业务登陆科创板。

正值我国风电补贴退坡、产业“抢装”之际,此时上市究竟有何深意?

寻求上市融资

缓解补贴拖欠压力

根据证监会公布的浙江新能招股说明书,浙江新能拟公开发行不超过4.6亿股,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招股说明书显示,浙江新能本次发行募集资金主要投资于浙能嘉兴1号海上风电场工程项目和偿还借款及银行贷款。

记者了解到,浙江新能的控股股东为浙能集团,而浙能集团实际控制人为浙江省国资委,浙江国资委直接持有浙能集团100%股份。

资料显示,截至2019年6月30日,浙江新能在建以及将筹建的发电项目包括浙能嘉兴1号海上风电场工程项目、江苏竹根沙300兆瓦海上风电场项目以及浙能嵊泗海上风电场。其中,浙能嘉兴1号海上风电场工程项目核准于2017年8月,核准时海上风电上网电价按照0.85元/千瓦时执行。业内人士分析认为,该项目如果无法在2021年底前完成全部机组并网,将无法享受核准时电价,项目投资回报以及预期收益将受到负面影响。

据悉,海上风电补贴退坡趋势已经明朗,2022年国家不再为海上风电项目进行电价补贴将成大概率事件。

在招股说明书中,浙江新能还透露称,2016年、2017年、2018年、2019年1-6月,该公司应收可再生能源电价补贴款分别为1721.36万元、8167.76万元、120950.54 万元和 152394.32 万元,逐年增加的补贴拖欠规模已成为该公司未来运营的一大风险因素,可能对该公司现金流造成不利影响。招股说明书显示,自2012年以来,国家可再生能源补贴缺口呈现扩大趋势,多数风电项目难以及时获得补贴,增加了风电开发企业的资金成本和融资压力。

制造企业盈利回升

“抢装”效应利于上市

在风电补贴退坡和“抢装”的大背景下,浙江新能冲刺IPO之路并不“孤单”。1月7日,持有上海电气风电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下称“上海电气风电”)的上海电气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发布预案称,计划分拆上海电气风电登陆科创板。

记者查阅公布的财务数据了解到,上海电气作为我国风电制造端的头部企业,2019年1-9月期间,风电业务实现净利润 10137.87万元,盈利能力出现明显回升,“抢装”效应已经显现。

有观点认为,与开发企业为缓解补贴拖欠造成的现金流紧张不同,制造企业选择此时上市,有助于借势“抢装”,实现更高的估值。与此同时,交付压力以及风机迭代的加快,也需要制造企业有更充足的资金投入研发。

不过,中国新能源电力投融资联盟秘书长彭澎表示:“通常IPO上市准备周期长达2-3年,仅仅利用‘抢装’这一短暂的利好效应上市并不现实。”

彭澎分析认为,尽管目前的“抢装期”为海上风电产业带来了短期利好,但随着补贴快速退坡,不论对于制造企业还是开发企业,整个产业链都将面临一定的盈利压力。“现在海上风电补贴强度较高,如果2021年后海上风电不再享有补贴,不论是制造企业还是开发企业,都需要在各个方面进行成本压缩。”

全产业链面临平价压力

上市有望降低项目融资成本

多位业内人士指出,海上风电电价政策大势已定。2019-2021年,我国海上风电将出现持续三年的“抢装期”,在海上风电走向平价的过程中,全产业链都将面临挑战。

“从风电制造端来看,整个产业向头部集中的趋势已经十分明显。尽管‘抢装’拉动了制造需求,部分小型厂家‘复活’,但从大趋势看,制造企业本身相应的市场地位仍十分重要,未来风电市场仍会向头部企业集中。”彭澎说。

同时,彭澎指出,在去补贴过程中,与制造企业相比,开发企业将面对不同的考验。“开发企业只要具备一定的开发能力,有一定的地方资源,就有项目可操作。随着风电去补贴,所有开发企业都会回到同一起跑线上,未来风电开发商比拼的,将是开发能力和成本控制能力。去补贴之后,具备开发价值的项目会大幅减少,唯一应对策略是尽快降低度电成本,包括设备成本、施工成本等。”

“一旦上市成功,对企业来说,未来融资成本将会大幅降低,这同样有利于降低海上风电开发成本。”彭澎认为,“电价政策变动对产业的影响主要集中于短期,对中长期风电市场的发展趋势影响有限,去补贴后,风电市场有望实现更加良性地发展。”

文章来源:北极星电力网

友情链接:
关注我们:  
 


技术支持:建站中国 www.jzzg.com.cn 备案号:京ICP备160087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