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中国民航航空局空中交通管理局主办的“航行情报服务中心”发布的安全通告,9月20日凌晨1:20-2:00之间,及2:20-3:30之间,7条安全通告划设的禁飞区生效,根据其先后顺序,其情况如上图、其中,绿色框内禁航时间从1:20-2:00,红色框内金航事件从2:20-3:30,黄色线条则是从1:20持续到3:30。从禁飞区形状推断可能是弹道导弹试射。
香港亚洲时报在线9月13日发表文章称,中国正在建设包括反卫星导弹、激光武器、GPS干扰机和杀手卫星在内的高科技太空战武器体系,这将使中国在未来军事冲突中拥有优势。文章称,美国智库国家公共政策研究所刚提交了一份名为《外国太空能力》的研究报告,指出中国军队已有能力攻击、摧毁或干扰1900公里至35000公里太空轨道上的500枚美国卫星,字里行间透露出对中国太空实力“深深的忧虑”。
对于各种版本的“中国威胁论”,世人早已屡见不鲜。作为太空军事化的先行者,美国“吹大”中国太空战能力的目的,也不外乎是想在太空中塑造一个假想敌,为自身的太空军事发展争取更多的拨款以及合理性。而此事也反映了一个事实,那就是近些年来中国的太空战能力确实有了不小的进步。
中国对于空天一体化作战的研究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就已开始,当时的空军司令部研究员董文先提出了“高空立体领空控制”概念。进入本世纪,一些研究人员认识到,在海军横向拓展其蓝水活动范围时,空军必须垂直拓展外太空。该课题催生了两部专著:2004年出版的《空天战场与中国空军》和2006年的《空天一体作战学》。
2003年,一位中国学者在论文中这样定义空天一体化作战:空中力量、结构、作战行动,以及空天、防空和太空防御一体化。在作战装备上包括飞机、巡航导弹、卫星、轨道空间站和航天飞机,同时还包括空空导弹、地空导弹、空地导弹、以及高功率激光器、高功率微波武器、粒子束武器等新概念武器。在作战范围上空天一体化作战将空天战场看做一个“无缝整体”,不再明显区别外层空间和大气层内空域。
在上述理论的指导下,中国目前已经展现出一定的太空战能力。在反卫/反导领域,中国于2007年使用上升式动能反卫导弹成功击毁了位于863公里高度的已经失效的风云一号C气象卫星,在随后的几年期间,中国又接连进行了多次反卫星导弹实验和中段反导实验。
除了反卫与反导系统以外,中国也在积极探索高超声速空天飞行器技术,一旦国防需要,该技术可转化为空天打击力量。据外媒报道,中国于2014年1月9日首次测试了一种高超音速滑翔载具。华盛顿自由灯塔报称,这一成功测试使中国成为继俄罗斯和美国之后第三个拥有高超音速飞行器技术的国家。有关报道称,在随后的近3年时间里,中国已对该超高声速滑翔载具进行了7次测试,其中6次被认为成功。
2016年,中国成立了一个新军种——战略支援部队,该部队的主要使命为:支援战场作战,使解放军在太空、网络和电磁空间战场能取得局部优势,保证作战行动的顺利进行。具体来说,战略支援部队的任务包括:建立和保持太空保障基础设施,完成对目标的天基侦察与监视,战场的天基测绘与导航保障等任务;承担电磁空间和网络空间的防御任务;维护国家太空和网络空间的安全与稳定。该部队的成立,也从侧面印证了中国对于未来太空战的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