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渭水河畔的放“鹰”人——走进中国华阴兵器试验中心
走进试验场
无人机出厂前要经历哪些考核
6月的渭水河畔,天蓝地绿,景色迷人。中国华阴兵器试验中心某试验场,随着指挥员一声口令,一架无人机腾空而起,飞向指定地域,接受相关课目的考核。
作为武器装备试验鉴定的“把关者”,该中心先后圆满完成了某型中程通用无人机、某型察打一体无人机等40余种无人机的试验鉴定任务,其中,多种型号无人机参加重大军事演习,一批批无人机从这里走向战场。
那么,这些被誉为“侦察奇兵”和“尖刀利刃”的无人机,要通过哪些课目考核,才能被批准生产装备部队?日前,记者走进中国华阴兵器试验中心,探寻无人机试验鉴定的全过程。
静态检测,试飞前的一次全面“体检”
步入试验中心的无人机工房,大大小小的各型无人机让记者眼前一亮。试验技术部某室主任吴玉生说:“在静态条件下检测无人机的参数指标,是它们的第一项‘体检’。”
“这项‘体检’的技术含量一点也不低,上万个零件逐一检查,要想成功过关并不容易。”高级工程师郑珠峰说,每种型号的无人机进场前,试验人员都要提前跟踪了解其结构、工作原理、技战术指标和主要用途等方面的情况。
现场,工程师郭荣化开始组装机身、加电、启动发动机。静态检测就像给人做“体检”一样,五脏六腑都要接受全面检查。只有这样,转入空中验证才有把握。否则,一旦上天,轻则无法完成后续鉴定课目,重则还可能会对这些“宝贝疙瘩”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坏。
”无人机检测项目多,不是测测重量、量量尺寸那么简单。”吴玉生对记者说,无人机系统相对复杂、造价昂贵。静态检测不仅要依据图纸看附件是否齐全,更要看性能指标能否满足设计要求,对载荷、机械部件的性能等方面做到心中有数。
正聊着,3名试验人员将一架无人机缓缓送入试车台,开始对发动机进行检测。一阵轰鸣声后,一组组数据被陆续录入检测平台系统。紧接着,无人机继续做导引头测试。工程师井沛良说,发动机是无人机的动力系统,导引头是感知系统,一个犹如人的心脏,一个犹如人的眼睛,必须保证工作状态正常,才能确保无人机安全飞行和准确搜寻目标。作为无人机的“医生”,他们必须严谨细致,把无人机在战场上容易暴露的问题全部查找出来,确保无人机系统运行良好。
记者了解到,无人机在完成发动机、光电设备、控制系统等20多个系统设备的检测后,还要被送去做环境模拟和仿真等方面的测试。通过一组组测试数据的对比,只有各项指标合格,方可转入下一阶段飞行测试任务。
飞行测试,每一次都像在打一场空战
某试验场上空,一架无人机在高速盘旋,各种数据在地面保障单元间有序传输……测试车内,温度高达40℃,工程师林志超正在进行某型侦察无人机分系统的试验测试任务,旁边的试验人员详细记录着无人机空中飞行参数和获取目标情况。
“每一次飞行测试都像在打一场空战。”林志超告诉记者,这是无人机最复杂的“体检”,需要光、电、遥、动等多个测试专业参与,完成目标发射、测控回收等任务,这一步“体检”直接关系到无人机能否高效完成任务。
俯冲、爬升、滑翔……无人机犹如一只轻盈的风筝,随着一串串指令的传输,变换着各种姿势。林志超说,无人机的控制系统就像放飞风筝的丝线,一旦出现故障,就会产生不可挽回的后果。记者置身测试车内,通过车内仪器屏幕,数百公里外无人机的高度、速度和位置等信息一览无余。
“无人机的动态检测内容,要比传统火炮、导弹等武器测试复杂。”工程师段亮弟说,一般情况下,一款无人机从科研生产到试验鉴定完成,最短也需要数年时间。有的无人机还需要装备不同的载荷,致使考核内容增多、周期更长,风险也相对提高。
无人机测试飞行并非万无一失,遇到突发情况需要第一时间进行“抢救”。一次,某型无人机飞行时发生故障,从空中高速坠落至地面,冒着战斗部和剩余燃油随时都会发生爆炸的危险,高级工程师吴航天果断地冲上去,迅速打开战斗部,拆下传爆管……这一次“生死抢救”,为国家挽回了上百万元的经济损失。
在代理副主任撒彦成眼里,飞行测试的每一步都充满挑战。比如,起降可靠性、抗干扰能力、数据链传输可靠性以及高低速动态识别、超低空飞行能力等都被列入试验测试范畴。
极限考核,全面检验无人机的作战性能
“能不能准确侦察、精确打击,是无人机测试的‘必考题’。”走进会议室,记者看到工程师詹华正在对某型无人机极限条件下的测试方案进行推敲。3天后,他要带着这份方案奔赴戈壁荒漠对无人机进行考核。
“通过极限考核,才能全面检验无人机的作战性能。”詹华说,为了满足未来战争需要,对无人机的考核内容越来越多,增加了高气压、高海拔、风雪、沙漠等恶劣环境下的考核,以便更深入地发现武器装备性能的缺陷,加快改进升级。
在极限条件下考核武器装备性能,同样考验每一位参试人员。詹华说,过去每年只执行一两个型号无人机的测试任务,如今任务量增加了几倍,而且内外场同时进行,特别是在海拔5000多米的高原地区,严寒缺氧,地形复杂,工作艰苦程度不言而喻。
詹华至今还记得,某新型无人机先后辗转5个地区,进行了超低空、最大起降高度、最大作战半径等极限飞行考核,有时气温低至-25℃,连测试设备都联不上。“高原砺‘剑’,不仅考验无人机的稳定性,更考验试验人员的毅力。只有不断突破极限,才能超越自我。”詹华说。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这些年,上高原、走沙漠、进寒区已经成了无人机专业组成员的“家常便饭”,有时在“生命禁区”一连工作几个月,但团队成员始终坚持任务第一、质量第一,严格执行考核标准,让“战鹰”充分“炼羽”。
试验场上,望着试验人员忙碌的身影,记者不由感慨:这些拼搏在特殊岗位的年轻人,面对繁重的试验、未知的风险,他们迎难而上、默默奉献,用一颗颗执着的心助力“战鹰”振翅飞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