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临气候变化和“3060”目标,资本市场和社会各界普遍将关注重点放在了哪些行业因此受益,却忽视了双刃剑的另一面——哪些行业因此利空?
今年年初,国际知名投资咨询及指数编制机构MSCI推出了Climate VaR(气候风险值)概念及工具,用于衡量上市公司与气候相关的风险暴露程度以及因此造成的估值影响,为投资者补全思维拼图提供了帮助。
资产与业务的双重威胁
气候变化对特定行业和公司会产生哪些负面影响?这主要分成两个方面。
一是由于极端气候现象和自然灾害的频率增加、海平面上升等因素,导致灾害频发地资产减值、业务无法顺利开展。
比如根据MSCI分析,将近62%的MSCI国家指数成分股至少在洪水多发地区拥有一处设施,从国家和地区来看,从现在到2050年,亚洲面临沿海洪灾风险可能性最高,价值2.25万亿美元的6257项设施暴露于风险之中,欧盟其次,美国再次。
从国内来看,这一现象也完全可以理解。2020年入汛以来,我国南方地区发生多轮强降雨,在长江中下游地区电力装机密集的华润电力和湖北能源受此影响产生的业绩压力和资产减值威胁高于同业。
反观国内新能源行业,虽然项目经营期普遍超过20年,但目前仅有海上风电对台风等极端气候现象影响进行了更为系统详细的评估。而实际上,历年洪涝灾害中,经常会出现局部地区光伏项目从“农光互补”变成漂浮式的悲剧。
目前,陆上风电项目主要在风机选型和发电量折减环节考虑极端风速、冰冻等影响,对于经营期内极端天气或自然灾害的影响评估还不够全面(如维修可达性、运维大修成本、保险费率变化),颗粒度也不够细(如不应仅关注年均影响,而应明确到季度或月)。电力现货市场在全国各省普遍试点后,发电企业的考核成本和售电合同违约成本将会加大,无论在前期选址和投资决策,还是后期生产经营,气候变化影响将会更加显著,而应该纳入量化考虑。
气候变化的另一个主要影响是,政策和市场变化对特定行业既有前景的颠覆。
面对全球倡导低碳环保和碳中和的大背景,整体上,各行各业处于如下四种可能角色之中:
最差情形是被替代或停滞发展,如煤炭采掘及生产行业;
其次是转型过渡,如汽车、发电行业,如能转型成功则为长期收益方,否则将会被淘汰;
与此相对应,作为解决方案提供者,新能源汽车、可再生能源发电、节能降耗、科技创新等行业前景更为乐观;
金融业在气候变化中整体冲击较小,影响中性,更多需要从业务层面顺应市场变化,加大对长期风险调整后回报更高的行业和领域的投融资,减少或终止对替代环节的资金投放。
尚未显现的气候风险折价
从气候变化影响的角度来看,如果企业是潜在被代替或转型过渡的位置,风险理应高于影响中性者及解决方案提供商,因此后者理应获得更高的溢价、更宽松的融资渠道和更低的融资成本。
但从实际来看,虽然低碳环保等概念被倡导了20多年,各方角力之下,直至近期才达成了“目标无争议,讨论怎么做”的共识。与此相对应,长期以来资本市场对于潜在被替代行业的估值仍然稳定而偏高,并没有戴上气候变化的滤镜。而在碳排放2030年达峰的确定预期之下,市盈率超过10-20倍缺乏合理性。
表1 煤炭行业A股上市公司市盈率(2020年11月20日)
被替代行业的气候风险具体有多大?这要聚焦到MSCI的Climate VaR(气候风险值)。
Var值是金融行业常用的风险指标,主要指在一定置信区间(如90%或95%)下,某一金融资产或组合价值在未来特定时期内的最大可能损失金额。MSCI的Climate VaR定义与此不同。主要指的是,在气候变化及政策的最佳估计之下,特定行业或公司估值的影响百分比。如某行业Climate VaR为-7.75%,表示向该领域投资1亿美元将有775万美元处于气候风险之中,也就是存在7.75%的估值下行可能。
根据MSCI在今年2月发布的报告,加权平均影响排名前10的行业分别是建筑材料业、煤炭业、传统电力行业、油气及分销行业、健康服务业等。国内虽然没有类似的量化分析,但潜在下降风险仍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对于国内来说,2030年碳排放达峰是传统能源生产和消耗模式的最后狂欢,在目前主营业务仍然有利可图、资金相对充裕、资本市场认可度较高的时期,潜在被替代和需要转型过渡的主体,应该未雨绸缪,提前考虑向解决方案提供方的角色转变与资产配置,为10年后的持续经营奠定基础。
在存量风光资产超过4亿千瓦、补贴清单和合理利用小时数落地、新增项目普遍采用平价和低价的环境下,以合理价格收购存量风光资产,以此为起点,寻找业务和能力结合点,是最为稳妥可行的转型途径之一。
图1MSCI统计气候风险值最高的前10大行业(累计Climate V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