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的起点,中国中车对风电业务制定了新的战略规划:立足于创新、绿色和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将风电业务打造成轨道交通以外新的支柱产业,将“中车风电”打造成一张被风电行业内广泛认可的名片。
据了解,中国中车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中国中车”)把轨道交通装备产业积累的技术和优势延伸到了风电业务上,请您介绍一下风电技术与高铁技术的关联性?该如何将两种技术融合?
孙永才:经过十年的技术积累、人才与文化的积淀,中国中车将耐高温、高寒、高风沙、高原等高铁成熟应用技术成功地移植到风电中,研发了适应高原、高寒、高风沙等区域的风电产品,并参与编制行业标准《高海拔风力发电机组技术导则》和《低风速风力发电机组技术导则》。而且,应用于高铁中的变流技术和控制技术、高速电机技术、齿轮箱技术、减震技术和新材料技术与研发风电机组所用技术也是互为支撑的。
如何在已有的轨道交通装备领域业务发展的基础上,把轨道交通相关技术与风电技术相融合,继续发挥中车风电的优势,我认为应从五个方面着手:一是搭建产品系列平台(1.5兆瓦、1.65 兆瓦、2.0 兆瓦、2.5 兆瓦、3.0 兆瓦、6.0 兆瓦);二是要研发、应用更多的新技术;三是要提高产品适应性,特别是在高寒、高原和高风沙环境下的产品适应性;四是提高产品可靠性,如果把轨道交通装备领域使用的故障预测与产品健康管理(PHM)平台应用在风电领域中,必将为客户创造更多价值;五是做为用户提供综合性解决方案的供应商。
中国中车在风电领域发展的优势有哪些?计划如何将风电打造成支柱性产业?
孙永才:“十三五”期间,我国将推进能源结构优化升级和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中国中车之所以把风电作为一项重点战略并计划将其打造成支柱性产业,关键是与其他企业相比中国中车具有企业优势、技术优势、产业链优势、自给优势、服务优势以及能将中国中车高铁产品中的质量控制、故障预测、健康管理、智能制造等技术运用到风电中六大优势。另外,中国中车还构建了涵盖风电整机、风电叶片、超级电容、风电变流器、塔筒等较为完整、具有竞争力的风电设备制造产业链,并建立了风电机组半实物仿真实验室和3 兆瓦全功率整机试验台,已经布局株洲、济南、天津三个风电整机制造基地,四个系统配套企业,不仅拥有完整的陆上风电整机产品线,还研制出适应特殊环境的高原风电机组、低风速风电机组等特色机组,凭借这些成功的运行经验,形成了完整的企业链、技术链、产业链。此外,中国中车的风电业务还拓展到了风电场开发及运维服务方面,与设备制造相辅相成,互相促进。中国中车将充分利用这些优势,在风电领域为可再生能源的发展做出贡献。
值得一提的是按照国家对可再生能源发展的战略要求,中国中车在风电领域也做出了相应的战略举措。目前中国中车的业务分轨道交通业务版块、地铁及城市轨道设施版块、战略新兴产业版块、服务业版块四大版块,其中,风电是战略新兴产业版块的代表。具体来讲,将风电打造成支柱性产业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首先,要理顺产业运营和管理机制,整合中车风电资源,打造中车风电整机产业发展平台;其次,加强技术资源整合和引进,实现风电机组装备质量的提升;第三,强化差异化竞争策略,加快特色风电机组产品研制步伐;第四,积极开拓风电后市场、海上风电机组和国际市场等相关业务。
您上面提到要积极开拓中车风电的国际市场,在这方面中国中车有什么战略上的规划?
孙永才:中国中车会利用国家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和“走出去”的战略,加快国际化业务发展,在“十三五”期间实现中车风电的国际业务占比达到20% 的目标。如何更快地实现这个目标,中车风电要实行立足于走进去、站住脚、本地化、融合和共享的五步阶梯法。不管是对国内市场、国外市场还是对整个供应链,关键是要形成真正的合作体或战略联盟才能拥有持续竞争力的市场。
在2016 北京国际风能大会上,中国中车推出了两款针对中低风速地区的产品,请您谈谈两款产品的具体情况。
孙永才:本次大会中国中车推出了2.5MW - D126 和2MW - D121 两款产品。其中,2.5MW - D126 是基于风电行业电价下调和弃风限电的大背景,以提升客户的投资回报率为目标。目前该产品在同类产品中风轮直径最大,发电性能相比行业主流产品提升10%。该产品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适应风区更广,发电量更优,主要解决低风速区域复杂环境适应性、经济性等问题;第二,在满足机组安全性的前提下,产品可依据低风速区域特点灵活调节额定功率(可调节为2.75 兆瓦、2.3 兆瓦、2.2 兆瓦),最大化挖掘机组潜力;第三,在满足低风速运输及发电量需求的情况下,有多种塔架高度可供选取,如85 米、100 米、120 米。此外,2.5 兆瓦产品平台搭载了中车风电产品生命周期成本管理的先进技术,从风电场初期的精细化微观选址、产品运行期间数据价值挖掘等角度,为客户提供综合性解决方案。
另一款超低风速产品2MW - D121 是在成熟的2MW 平台基础上开发,核心目标是解决低风速风电场开发商的“痛点”和“难点”。该产品应对的挑战有:第一,超低风速风电场必须从风电场建设前期进行规划,用先进技术为客户创造最大价值。中车风电因此研发了产品生命周期盈利保障平台,包括发电性能提升技术、智能运维等。第二,载荷敏感性问题,超低风速风电场的风能资源环境差异较大,整机商必须在产品设计之初就对载荷进行敏感性分析,确保超低风速产品的安全性。第三,超低风速风电场一般处于南方区域,长叶片产品运输和吊装的难度会影响风电场前期的建设成本,本次推出的2MW - D121 产品在运输和吊装上更具有优势。第四,该产品能够提供120 米高度的轻量化塔架配置方案。第五,在环境友好性方面,2MW - D121 具有低静音、低功耗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