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留言 / 收藏本站 / 分享我们:  
 
新闻资讯 NEWS INFORMATION
能源新闻
您的位置 > 首页 - 新闻资讯 - 能源新闻

无限风光背后藏隐忧 金融添“绿”仍需冷思考

发布时间:2016-10-11

当前,发展绿色经济已经成为中国的战略重点,绿色金融则成为绿色经济的重要支柱。在绿色证券方面,中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绿色债券市场。仅今年前7个月,绿色债券发行已达1200亿元人民币,占全球同期发行绿色债券的40%左右。绿色企业上市融资和再融资通道建设、绿色引导基金等工作也在稳步推进中。

636117787796019351366.jpg

  
  无限风光背后藏隐忧 金融添“绿”仍需冷思考

  
  9月初的2016年杭州G20全球峰会,被誉为全球治理的风向标,有超过30多个国家、地区、国际组织领导人参与了峰会。共同探讨了包括:日益攀升的全球债务危机、全球投资增长动力、全球气候变化、货币政策等关键性问题。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的G20全球峰会,首次把“绿色金融”引入G20议程,并引起广泛关注。
  
  其实,早在十年前,国内就出台了绿色金融的相关政策,包含绿色信贷政策、绿色债券政策、绿色保险政策等。就在G20召开以前,中国人民银行、财政部等七部委联合印发了《关于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指导意见》,将绿色金融推向国家战略层面,而G20的召开,无疑为绿色金融提供了更好的发展契机,让绿色金融成为国际共识。
  
  那么究竟什么是绿色金融?当金融铺上了“绿”的底色,又将碰撞出怎样的火花?
  
  绿色信贷余额已达7.26万亿
  
  绿色金融指金融部门把环境保护作为一项基本政策,在投融资决策中要考虑潜在的环境影响,把与环境条件相关的潜在的回报、风险和成本都要融合进银行的日常业务中,在金融经营活动中注重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以及环境污染的治理,通过对社会经济资源的引导,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近年来,“绿色发展”作为五大发展理念之一,成为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绿色金融也被提上金融改革的重要议程。
  
  目前,中国绿色金融业务已经发展成为我国商业银行业务体系的重要门类,对经济转型升级起着重要推动作用。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6月末,21家主要银行业金融机构绿色信贷余额达7.26万亿元,占各项贷款的9.0%。其中,节能环保项目和服务贷款余额达5.57万亿元,环境效益显著。按其贷款支持资金比例,预计可年节约标准煤1.87亿吨,减排二氧化碳当量4.35亿吨,相当于北京7万辆出租车停驶298年,或者是三峡水电站发电7.4年形成的二氧化碳减排当量。
  
  “要实现我国治理环境污染的目标和在2030年或之前碳排放达到峰值目标的国际承诺,预计每年需要3万亿元到4万亿元的绿色投资。但是,财政资金预计只能覆盖绿色投资的15%左右,绝大部分的绿色投资需要大量社会资本的投入。”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首席经济学家马骏表示。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人民银行等7部委联合发布了《关于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指导意见》,清晰地向市场传达出我国支持和推动绿色投融资,加速经济向绿色化转型的信号。
  
  信贷标准尚不明确
  
  有市场基础又有发展前景,有经济效益又有社会效益,这是目前企业和金融机构对绿色金融的普遍评价。甚至不少学者认为,绿色金融已经上升为国家级的战略目标和发展规划,将是金融业发展的下一个“风口”。
  
  截至2016年6月末,21家主要银行业金融机构绿色信贷余额达7.26万亿元,占各项贷款的9%。其中,节能环保、新能源、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贷款余额1.69万亿元,节能环保项目和服务贷款余额5.57万亿元,不良率仅为0.41%。目前,全球只有三个国家有正式的绿色信贷统计,中国是其中之一。
  
  “当前实际发生的绿色投资,远远不能满足需求。”但绿色金融发展面临的挑战,主要包括绿色项目外部性的内生化、绿色项目期限错配、缺乏绿色定义、信息不对称以及环境风险分析能力缺失。
  
  一位地方银监局干部指出,目前没有统一的绿色信贷标准,有些项目政府部门的意见也不统一,银行左右为难。比如水力发电项目,有的地方这个政府部门认为是绿色环保项目,发文要求银行给予绿色信贷支持,另一个政府部门则认为会对环境造成破坏,坚持不允许项目开工,银行则无法判断到底该不该放贷。
  
  “一个项目在这个银行是绿色项目,到了另一家银行可能就成了过剩产能项目,这种不同银行间各自为政的局面,让绿色金融的推进受到很大阻碍。”冯存良说,环保领域的很多项目具有一定的专业性和复杂性,作为基层的分行,在具体判断一个项目时很难找到统一的标准,希望国家能够出台更为具体的政策,引导各商业银行准确界定绿色金融的资金投向,防止一哄而上可能出现的风险。
  
  下一个投资风口?
  
  此外,上述挑战既包括在各类市场的金融活动都会遇到的一般性问题,也包括在某些细分领域遇到的特殊问题。
  
  挑战一:环境外部性。绿色金融面临首要的、最根本的挑战是,如何有效地将环境外部性内部化。马骏说,这些外部性既可以是绿色项目带来环境改善的正外部性,也可以是污染项目带来环境损害的负外部性。
  
  挑战二:期限错配。在流动性要求较高的资金供给和长期项目融资需求之间进行期限转换,是金融体系的一个重要功能。但现实中,相对长期项目的融资需求而言,长期资金供给不足,银行平均贷款期限只有两年左右,期限错配成为许多市场常见的问题。
  
  挑战三:缺乏对绿色金融的明确定义。缺乏对绿色金融活动和产品的明确定义,可能成为投资者、企业和银行识别绿色投资机会的障碍,还可能阻碍环境风险管理、企业沟通和政策设计。同时,信息不对称亦是绿色金融的掣肘之一。企业没有披露环境信息,往往会增加投资者对绿色资产的“搜索成本”。也就是说,只有充分披露企业的环境信息,投资者才能判断哪些企业是绿色的,哪些是非绿色的,哪些是伪绿色的。
  
  挑战五:分析能力不足。金融机构对环境因素可能导致金融风险的认识仍处于早期阶段。由于缺乏分析能力,金融机构往往会低估“棕色”资产的风险,而高估绿色资产的风险。结果呢,污染型和温室气体排放较多的项目仍然获得了过多的投资,绿色项目却面临投资不足的问题。
  
  就此,证监会此前曾公开表示,将进一步完善支持绿色信贷的政策体系,加快推进银行绿色评价机制的建立,支持和引导银行等金融机构建立符合绿色企业和项目特点的信贷管理制度,加大对绿色、循环、低碳经济的支持力度,助力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那么,绿色金融,会是下一个“风口”吗?不妨拭目以待。


文章来源:中国环保在线

友情链接:
关注我们:  
 


技术支持:建站中国 www.jzzg.com.cn 备案号:京ICP备160087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