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留言 / 收藏本站 / 分享我们:  
 
新闻资讯 NEWS INFORMATION
军工新闻
您的位置 > 首页 - 新闻资讯 - 军工新闻

那些年,他们自制手榴弹炸开胜利之路

发布时间:2017-06-09

从红军到解放军,为建立新中国而浴血奋战的共产党军队一直处于极度缺乏武器装备的状态。然而共产党人没有被困难吓倒,他们想尽一切办法改善自己的装备。除缴获外,技术人员还自制了大批武器,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自制手榴弹炸开胜利之路

“甜瓜”手雷。

早在红军时期,苏维埃政府就具备自制手榴弹的能力,其产品被称为“苏维埃手雷”,又有群众称之为“红军手雷”。由中央苏区兵工厂制造的这种手榴弹形状像佛手瓜,一头大而圆,一头小而钝。红军战士因为手榴弹的形状而亲切地称其为“小甜瓜”。当年的苏维埃政府经济条件和技术条件极为艰苦,所以铸造出来的手榴弹结构简单表面粗糙,用料也“因地制宜”,手头有什么就用什么,所以“小甜瓜”有铜制的,也有铁制的,个头有大有小,重量当然也参差不齐。

尽管“小甜瓜”其貌不扬,却是红军最为稳定的武器来源之一,多次成为战斗中的“定海神针”。1934年秋中央苏区进行第五次反“围剿”时,守卫苏区东线最后屏障的红军战士正是凭借手榴弹一次次击退国民党军队的进攻,保证了主力部队的转移;有资料记载,长征开始时中央红军携带各型手榴弹7.6万余枚,几乎人手1枚,成为攻坚破障的利器。1935年9月,红军长征抵达甘肃南部关隘腊子口。当时,国民党军队3个团企图凭借天险阻击红军前进,一场前所未有的手榴弹大战就此展开。

龟缩在防御阵地内的国民党军拼命向正面强攻的红军战士投掷手榴弹,隘口前50米范围内,弹片堆积竟深达半尺,没有爆炸的手榴弹多达上百枚,周围的树木全被炸成残灰。眼见强攻无果,红军派出两个连的突击队翻越悬崖陡壁,占领国民党军侧背的制高点,居高临下用手榴弹猛砸。雨点般落下的“小甜瓜”把守敌彻底击溃,腊子口天险就此被突破,中央红军进入甘南开阔地带,开辟出了北上陕甘地区的通道。

抗日战争初期,尽管红军已改编为八路军,但武器装备仍未得到改善,边区总部把自制武器的重点放在生产手榴弹上。那时候,八路军兵工厂开始试制木柄手榴弹。资料记载,1940年时兵工厂的工人们用一台自制的脚蹬旋床加工出手榴弹的木柄,然而用一个长凳子绑上一个木杠做成简单的杠杆,将木柄与弹壳压合在一起。据说,当时这种手榴弹的月产量能达到5000枚左右。

据日军战史记载,与之交战的八路军远程火力和近战装备都严重不足,却凭借勇敢的牺牲精神创造了一种全新的战术,即手榴弹近战。“中国军队一到近战就是密集的手榴弹雨,甚至在双方仅距离10米时都勇敢地投掷手榴弹,靠伤人伤己的方式夺取战斗的胜利。”经历过当年那场战争的老人从另一个侧面证实了日本人的记载。据了解,红军在抵抗日军猛烈的白刃冲锋时大量使用了土造手榴弹,靠着手榴弹爆炸的震慑用梭枪和大刀反冲击,往往能打垮大量敌军部队。

土法上阵制造“化学雷”

被地雷炸毁的日军战车。

地雷是抗日战争时期华北军民打击日军的一种重要武器。但在战争初期,八路军自制的地雷通常填充的都是黑火药,完全没有现代影视剧中那种惊天动地的威力。据说,这种粗制地雷用起来就像一个大炮仗,被炸中的日军只是变成“灶王爷”,从烟雾中黑乎乎地钻出来,未必会被炸死。但到了1938年,八路军在一批科技人员的帮助下改进了制造方法,地雷的威力大增,日军不得不对其提起重视,“扫荡”或围剿时先派出工兵为大部队开辟通道。

为提高地雷的生存力,八路军用土办法把普通地雷变成了一颗“一动就炸,不动也炸”的“化学雷”。

据记载,负责埋设地雷的八路军人员通常会在身上带一块蜡纸和一小瓶硫酸,当看到远处有日本工兵出现时,他们就用蜡纸折成一个小小的容器,然后把它放到地雷里面的引信下面,再向里面倒一点硫酸。这样,一颗土制的化学地雷就算完工了。

按照排雷程序,日本工兵发现地雷后首先会设法破坏引信,但只要他们乱动地雷,蜡纸容器里的硫酸就会流出来,连通地雷引爆线路的阳极和阴极,地雷于是立即爆炸。即便日本工兵小心谨慎地没有让硫酸流出来,但在用汽车运送的过程中也难免会产生晃动,接下来当然是硫酸流出,地雷爆炸了。再退一步,地雷即使在被排除和被运输的过程中没有遇到晃动,最后也会爆炸。因为蜡纸本身并不能承受硫酸长时间的腐蚀,最终会将蜡纸烧穿滴漏到引爆线路上去,那么地雷还会爆炸。

石头地雷上刻有“大西瓜一见敌人就开花”字样。

据说日本人一直搞不明白为什么八路军的地雷“动不动都会炸”,总想搞一颗没有爆炸的回去研究,但总也未能成功。电影《地雷战》中日本工兵渡边偷地雷,反被化学雷炸飞的片断,描述的就是这样的情节。慑于地雷的威力,日军在1942年发布的《华北驻屯军肃正作战指要》中不得不规定,此种地雷只能销毁不能带回。

除了“化学雷”,八路军还因陋就简制造了花样繁多的其他地雷,比如“石雷”,实际上是地方游击队因为缺少钢铁而不得不往地雷里填充碎石的无奈之作。但这种地雷因为没有金属反倒难以探测,而且碎石在炸药爆炸后杀伤很大,于是风靡一时;再比如“跳雷”,实际上是一个竹筒或者木桶,底部安装炸药,顶部放一颗手榴弹,中间用锯末填充,引爆炸药后就会将手榴弹弹出地面,在半空击发,使日军连卧倒都找不到死角。日本人认为这两种地雷危险性特别大,所以特别对其结构加以详细说明,以减少“扫荡”作战中部队的伤亡。

八路军甚至还利用山炮炮弹制造过“反坦克地雷”,即把“跳雷”里的手榴弹换上一发安装触发引信的炮弹。看到日军战车通过就遥控起爆,将炮弹弹出地面撞击坦克脆弱的底部装甲。据日军记载,日本陆军第八战车联队的一辆坦克就曾于1938年7月在山西晋城天井关附近被这样的一枚“反坦克地雷”炸得车毁人亡。

抗战“八一式”创造折叠式刺刀经典

“八一式”马步枪。

“八一式”自动步枪是1983年正式装备解放军的一款明星枪械,投入使用以来已蜚声中外。其实,“八一式”这个名称早在抗战时期就已被“占用”,用来命名八路军根据地兵工厂自行研制的一款步枪。

1939年夏,八路军在总司令朱德“扩大造枪规模”的指示下,在山西黎城县黄崖洞设立兵工厂,主要制造步枪,并责成时任副厂长刘贵福具体组织实施。接受任务后,刘贵福带领人员仔细研究了“捷克式”“汉阳式”“三八式”等国内外步枪的长处与不足,结合八路军游击作战的特点研制出一种重量轻、精度高的新型步枪。

造枪需要钢材,八路军于是盯上了敌人的铁路。游击队、民兵等地方武装纷纷乘夜出动,将白晋铁路的铁轨拆卸下来运往兵工厂,最终制造出一批新枪。这批枪口径7.9毫米,全枪长不足1米,比其他步枪大概短10厘米,形似马枪,故而被暂时称为“无名式”马步枪。

八路军臂章

“无名氏”马步枪的样枪几乎全都是兵工厂自己制造的,唯独撞针是从缴获的日军“三八大盖”上拆下来的。因为当时造枪用的路轨钢质量不过关,不是太脆,一打就折;就是太软,击发几次就变形。后来,兵工厂技术人员发现了一位匠人制作篆刻刀使用的特种钢是非常合适的撞针材料,这才解决了新步枪的撞针问题。

新步枪造好后被送到延安参加第一届“五一”工业展览会。毛泽东主席看到这支枪后,亲手拉动枪栓并瞄准试验,高兴地称赞“这支枪使用方便,造得好!”展览会闭幕时,“无名式”马步枪获甲等产品奖。1940年7月,该枪被送到八路军总部接受检验,彭德怀、左权等首长也对其喜爱有加,彭德怀甚至将枪管上的瞄准星誉为“天下第一准星”。8月1日,“无名式”马步枪被正式命名为“八一式”马步枪。

从1940年8月到1945年,八路军兵工厂共生产了近9000支“八一式”马步枪。实战效果表明,“八一式”马步枪的作战威力不仅优于日本造的“三八式”,而且也比美国造的步枪强。1949年4月解放太原的战斗中缴获了大批美式武器,彭德怀总司令在视察战利品时拿起一支美国造步枪说:“这不如我们造的适用,如果我们的步枪用的不是路轨钢,会比这更好。”

彭总司令说的适用,指的是“八一式”马步枪在与敌近身拼刺时的优势。抗战时期,缺少弹药的八路军经常会以拼刺刀的形式结束战斗。加上刺刀的“八一式”马步枪长度超过日军的“三八式”步枪,这在“一寸长一寸强”的刺刀对拼中是很重要的。另外,“八一式”马步枪使用了可自动展开又能固定的三棱刺刀,不用时反贴在枪管上,使用时按动钮一甩就可迅速自行固定,这样对争取时间、争取白刃战的胜利至关重要。从那以后,折叠式三棱刺刀几乎成了我军步枪的经典配置,在“五六式”半自动步枪、“五六式”冲锋枪等多种制式枪械中都有使用。

文章来源:中国军网


友情链接:
关注我们:  
 


技术支持:建站中国 www.jzzg.com.cn 备案号:京ICP备160087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