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前不久,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自主研制的首颗卫星——天鲲一号发射成功。如同火箭之名,这次发射不单单指向某项技术验证,还将成为航天科工虹云工程乃至整个商业航天大局的投石探路者。
这,打响了航天科工商业航天之役的关键一枪。由此,“商业航天”这一概念再次闯入公众视野,甚至有人惊叹:中国商业航天将发生“鲲鹏之变”……
请看今日《解放军报》的报道——
资料图
鲲鹏振翅已高飞
——聚焦“天鲲一号”探路商业航天
■中国国防报实习记者 郭 萌
商业特征——
低成本,重用户体验
其实,早在去年9月份,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就开始酝酿“飞云、快云、行云、虹云、腾云”五大商业航天工程。主要用于遥感、通信和高功能密度通用卫星平台技术试验的“天鲲一号”,是虹云工程的一部分,身肩为其他四大商业航天工程探路的责任。
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虹云工程总设计师向开恒向记者介绍,按照规划,虹云工程目的是建立一个星载宽带全球移动互联网络。
小型化、高功能密度、低成本……向开恒如此描述虹云工程的商业特征。在他看来,低成本、以实用为导向,是虹云工程未来在低轨移动通讯领域获得用户认可的关键因素,也是其参与市场竞争的一大优势。
“谈到商业航天就不能不谈用户体验。”向开恒说,虹云工程在设计之初,就力求弥补传统通讯缺陷,提出“随时随地”联通的口号,目标在于实现网络的全域覆盖,包括沙漠、深山、海洋等极端地理环境,特别是地面网络很难延伸到的水文站、偏远地区的天文观测站等。
“一旦组网成功,其网络接入速度将至少达到每秒六十兆。”向开恒介绍,除此之外,“小卫星”“低轨”“宽带”的组合,能以较低成本实现产品的更新换代,契合商业发展需求。
生产模式——
流水化,大批量生产
据了解,整个虹云工程将分为三个阶段完成:2018年年底前,发射第一颗技术验证星验证关键技术;“十三五”末,发射4颗业务试验星,组建小“星座”,让商业目标用户体验试用;“十四五”末,卫星组网运行,完成业务星构建。
向开恒介绍,凡是有“商业航天”指向的领域,就会有卫星“群发”的计划出现。例如去年11月,美国私人航天企业太空探索技术公司SpaceX,计划发射4425颗卫星,为全球用户提供广泛的宽带和通信服务,这个数量将超过人类目前发射的所有卫星总和。
“国内外商业航天尤其是卫星发射领域,已经进入了大规模工业化生产阶段。”向开恒说,目前批量生产的卫星大都属于重量在1吨以下的小卫星,“飞”上天的卫星越多,就越能够为用户提供更加及时、准确、连续的服务。
“虹云工程待组网卫星未来也不再是一颗一颗单独生产,而是通过工厂的流水线进行批量作业。”向开恒透露,这个“加工厂”将设在武汉国家航天产业基地。
他介绍,作为我国首个国家级商业航天产业基地,武汉国家航天产业基地以发展商业航天为主导,从航天器总装、集成到测试,完全能满足航天器的批量化生产。
市场模式——
需众筹,订单式共建
“按照国家航天工程立项标准,虹云工程是一个大工程。但作为商业项目而言,只要投资方对项目有信心,我们的研制费用就可以通过市场筹集、商业融资来解决。”中国航天科工二院集团科技发展部副部长邹广宝说。
就目前而言,依靠市场众筹共建及商业化订单方式驱动发展,已让商业航天初尝“甜头”。2016年2月,国内首家按商业模式开展研发和应用的火箭公司——航天科工火箭技术有限公司,在湖北武汉成功注册。
同年4月该公司签订首单火箭商业发射合同,仅用8个半月时间就履约完毕,这在以往以国家为主导的火箭发射中是不可想象的。如今,“快舟一号”和“快舟十一号”运载火箭已成为该公司商业发射的主力型号。高效的运作模式、极高的性价比,使“快舟”系列倍受青睐,其后续订单已排满未来一年的发射计划。
“投资者也是用户,只要我们的产品省钱、好用,他们就乐意付出。”邹广宝深有感触地说,在市场上用户的口碑就是活广告。
发展趋势——
多渠道,融民间资本
2014年1月,被誉为“中国版SpaceX”的深圳市翎客航天技术有限公司成立,这是国内首家从事航天系统产品研发、制造及商业发射服务的民营公司,创立半年市场估值就达一亿元人民币。目前,该公司已完成多款火箭发动机研制及试验箭发射,计划于2019年前进行首次商业火箭发射。
无独有偶。今年1月,北京蓝箭空间科技有限公司与丹麦GomSpace公司签订了火箭发射服务合作协议,这是国内民营企业承接的首单国际市场商业火箭发射服务。
民营航天企业参与商业航天竞争,为我国商业航天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带来了全新的思维方式、发展理念和商业模式。
2016年11月,国防科工局、国家发改委出台《关于加快推进“一带一路”空间信息走廊建设与应用的指导意见》提出,积极推动商业卫星系统发展,包括通过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等多种模式,鼓励社会和国际商业投资建设商业卫星和技术试验卫星,鼓励商业化公司为各国政府和大众提供市场化服务等。
“国家放宽民营企业进入航天产业领域,这是个利好消息。”邹广宝表示,推动航天产业领域逐渐对民间资本开放,有利于打破“封闭”的发展环境,这将成为我国航天产业发展的一个新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