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留言 / 收藏本站 / 分享我们:  
 
新闻资讯 NEWS INFORMATION
军工新闻
您的位置 > 首页 - 新闻资讯 - 军工新闻

火箭军某旅3名官兵:导弹尾焰中燃烧"青春人生"

发布时间:2017-04-12

火箭军某旅3名官兵:导弹尾焰中燃烧“青春人生”

■ 杜林波 韩兴邦

  编者按:火箭军某旅坚持强固根本铸军魂、狠抓备战实战化、从严执纪正风气,圆满完成红蓝对抗、实弹发射等重大任务,战斗力建设提质增效。去年,因工作成绩突出,旅队荣立集体三等功。在该旅有这样一群官兵,他们没有亲手按下发射按钮,但导弹腾飞的那一刻离不开他们默默无闻的付出。笔者采撷一组荣誉幕后官兵的故事,通过他们的点点滴滴,感悟该旅官兵一心谋打赢的铮铮誓言。

席秋锋在训练中。 翟文传 摄 

    他精通多种通信号位专业,是相关专业领域的“大拿”,火箭军某旅四级军士长席秋锋用实际行动诠释心中的信念——

  “请用数据说话”

  夜幕降临,大雨磅礴。一次训练中,席秋锋率领号手在山间泥泞的小路上摸索,手中拿着无线通信终端,不断记录探测的数据。

  “班长,我感觉这里无线短波根本就不能通”,席秋锋摇摇头继续前进,“打仗不能凭感觉,数据证明一切。”

  身材高大,戴着眼镜,走路虎虎生风——火箭军某旅四级军士长席秋锋相貌平平,能力却不俗。

  那年,席秋锋所在营队迎来新装备——综合通信处理车。面对这个“大家伙”,连队战友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只摇头,但席秋锋顿时来了兴趣。

  “越是困难,越要挑战!”席秋锋心中已有打算。他主动向连队领导请缨,跟着厂家一步步学,对装备的原理刨根问底,专业笔记本用完一本又一本,最终将综合通信处理车的原理熟练掌握。

  去年,该旅奔赴千里执行红蓝对抗任务,席秋锋负责通信保障任务。指挥所领导下达命令:你的“地盘”,通信保障你负责,席秋锋果断接受命令。根据任务,席秋锋将最难最险地势的通信保障任务揽在自己身上。

  那天,席秋锋带领连队17人携带三盘90多斤的光缆和200多斤的柴油发电机等装备,前往200多米高的山峰架设有线通信。

  夕阳西下,17人轮流背负装备,行至过半他们早已是疲惫不堪,席秋锋更是背负90斤的光缆,手里还拿着其他设备,一路上没有停歇。他一边在前面探路,一边为战友加油打气,晚上22时终于攀上山顶,成功接通设备,为后续军事任务提供有力通信保障。

  战斗还在继续……凌晨2点半,突然!席秋锋接到上级命令,重复勘察测试前一日的通信数据,确保联调通畅,万无一失。此时席秋锋已经连续工作72小时没有合眼。

  当汽车前往第8个通信点位时,席秋锋倚在座椅上,两眼布满血丝。“席班长,昨天刚测过这里的通信数据,完全没有问题,我看就不用测了吧?”看着席秋锋疲倦的样子,班组人员小张提出建议。

  “在我的字典里没有‘差不多’这三个字,通信联调出错误就可能造成整个战役的失败,我们必须用数据说话!”随即,他们继续测试、记录……

  “报告!上报地点通信情况全部正常……”当最后一个点位数据上报完毕后,席秋锋和他的战友们如释重负,一下瘫坐在地。

  红蓝对抗训练任务如期进行,经过席秋锋和战友的努力,通信保障任务在零失误的好成绩中顺利“收官”,任务总结会上,该旅政委郑晓东对他们提出表扬。

  入伍13载, 1次个人三等功和班集体三等功,经历过无数大小任务,风雨无阻,席秋锋从未退缩。在他的脑子里永远只有一个信念——“保通信,就是包打赢,必须用数据说话”。 


施晨(中间)和战友一起钻研装备。 翟文传 摄

  “观天测地,保障有力”,8字誓言彰显他的职责和担当,他用不悔的青春书写璀璨的军旅人生——

  施晨:担当是生命的本色

  初春已至,大地一片春光明媚。远远望着发射阵地上的测量仪,大伙儿想起施晨那黑黢黢的面孔。

  说“想”,是因为测量任务总是去“前不着人,后不着店”的高山密林,很少有人去转悠。

  再说,每年一到这时候,施晨就钻到密林丛中拿着测量仪进行测试,最难,最险的地域,总能看到他的声影,所以就会想他。

  施晨是该旅上士,当兵12载,一直在测地岗位上兢兢业业。

  “遇山开路,遇水涉水。”这是一名测地队员的工作写照,也正是这句话,成为施晨12年来工作上的精神支柱。

  哪里有任务,哪里就有施晨的身影。那年,该旅到大漠深处执行实弹发射任务。凌晨1点,官兵刚刚到达宿营地域,施晨便向上级请示进行阵地测量。

  “这么冷的天,休息一晚再进行工作。”听到施晨的请示,领导没有同意。

  “作战刻不容缓,打仗不讲天气!”说着,施晨急切的等待着在场领导的答案,稍过停顿,他便转头背起测量装备就向发射阵地走去,只剩下还没有回过神的在场领导。

  冬季的塞外,格外寒冷。架起测量装备,施晨目不转睛盯着仪器镜头,寒风拍打在他的身上瑟瑟发抖,渐渐他发现镜头越来越模糊。早有准备的施晨拿出一袋盐,小心翼翼地涂抹在镜头上,霜雾逐渐消失,镜头清晰起来。

  时针指向早晨5时,施晨盯着手中密密麻麻的测量数据,心中已然弩定。

  说起施晨,战友们总是说他“犟”,还会提起他的“担当”。一次,施晨和他的班组刚刚到达任务地域,天空便电闪雷鸣。

  此时,班组成员小声嘟囔:“雨这么大,这可怎么办?”谁知施晨扛起一包水泥,拎起一袋沙子,喊道:“任务在即,我们就是淌也要淌出一条路来!”看着施晨,班组人员心中一腔热血点燃,纷纷扛起物资跟着施晨向阵地走去。

  路越走越窄,坡越爬越陡。上等兵陈哲个子矮,力气小,身上背着装备,走在泥泞的道路上显得十分吃力,忽然陈哲脚一滑,摔倒在地。

  施晨一把拉起陈哲,夺过他的装备背在身上,继续前行。来来回回,施晨跑了6趟,才将物资搬运完。

  骤雨停歇。班组成功抵达山顶,但是看到眼前的地势他们傻了眼,密密麻麻的草丛根本不适宜制作中心标石,大家顿时犯了难。

  没有特定装备,没有合适的地形,施晨急中生智,脑筋一转,在物资堆里找出彩条布,将水泥、沙子和水混在一起,安排四人扯着彩条布进行抖动,加速混凝土的融合。施晨找到预先测量的位置,用混凝土塑成中心标石,此时的施晨,早已被汗水浸透衣衫,他顾不上这些,继续带领班组前往下一个阵地……

  大漠深处人迹罕至,火炉一般的焦阳炙烤着大地,到达阵地后,还未停歇,施晨就带领班组前往测量地域工作起来。夜以继日,施晨带领班组战高阳,斗酷暑,斩风沙,终于完成测量任务,看着一份份测量数据,施晨露出笑容。

  拔山涉水,通宵达旦,施晨用孜孜不倦努力拼搏抒写荣耀,多年的努力让施晨荣立个人三等功1次,所带班组荣立集体三等功一次,他还曾被所在旅评为十大“砺剑先锋”。  


王德善在学习。翟文传 摄

  神剑飞天,甘居幕后,无名亦是英雄。他是导弹发射的“定盘星”,那划过天空的弹道彩虹,书写着一名技术干部的荣耀和担当——

  “牛人”王德善

  “让王德善去了吗?”发射现场一出难题,现场领导常会问。“请王德善来了吗?”日常装备出现难题,基层官兵常这么说。

  这是大家对王德善的褒奖和认可,某旅旅长李立弘说。

  王德善何许人也?该旅技术室的一名技术干部。初见王德善,瘦高的身材,精神劲十足,他被官兵称为导弹专业领域的“牛人”。原因有二,一是“别人修不了的装备,他手到擒来。”二是“他有一双发现装备故障的‘火眼金睛’。

  那年,该旅执行一次重要发射任务,此次任务是影响今后旅队建设的关键环节,此时,王德善接到军旅生涯中的第一个“大活”,由他现场负责技术把关。

  就在临近发射的前一小时,王德善突然发现装备出现故障,不定位。

  首发导弹,一旦出现问题,不仅会延长整个发射任务时间,还会打压官兵训练积极性,此时王德善心中的压力越来越大。

  紧急时刻,王德善努力让自己清醒冷静,一方面按照规定向上级报告现场情况,另一方面他脑子飞速运转,思索着设备原理和电路构造,终于将故障定格在主机供电环节。

  确定问题后,王德善立即展开故障排查,反复测试,最后接通电源开关,随即上报处置结果,看着导弹腾空飞起,王德善心中终于缓了口气……

  成功总是垂青有准备的人。春去秋来,一次,该旅执行导弹发射任务,王德善随同前往。任务中,王德善认真对设备进行逐一检查,经过反复测试,发现设备内部线路损坏,王德善当即制止现场操作。经过努力,王德善最终找到突破口,将设备线路重新梳理更换,为后期任务的顺利完成提供可靠技术保障。

  技术过硬,心中有底。那年,该旅组织一次装备维护保养,王德善接到通知,一台发射车在启动的时候,保险丝频频出现故障,该旅修理技师前往维修,却最终无果。

  王德善赶到后,二话没说,认真查看故障现象,不到五分钟,他就判定是火焰预热塞供电电缆接触不良,造成电缆短路。随即,他更换电缆,保险丝再也没有出现过故障,在场修理技师口服心服,连连称赞:“王工,真牛!”

  宝剑锋从磨砺出。从军校毕业后的王德善并非一帆风顺,毕业分配到该旅后,由于单位刚刚组建,急需骨干人才,王德善加班加点学习专业理论,他的宿舍里摆满了专业书籍, 一次媳妇临时来队,正好赶上他过生日,让他去市里买蛋糕,媳妇在家等半天却不见人影……原来他途中忽然想到专业中的技术难题,就拐进了书店,想到书店查找点资料。就这样,仅3个月他就掌握该旅导弹专业的基本知识,在专业理论考试中多次考出满分。

  因训练成绩突出,王德善先后荣立二等功和三等功各1次,导弹“牛人”的美名不胫而走。

文章来源:央广军事

友情链接:
关注我们:  
 


技术支持:建站中国 www.jzzg.com.cn 备案号:京ICP备160087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