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留言 / 收藏本站 / 分享我们:  
 
新闻资讯 NEWS INFORMATION
军工新闻
您的位置 > 首页 - 新闻资讯 - 军工新闻

戴浩院士谈军民融合:应把融合重心放在为军事斗争准备服务上

发布时间:2017-03-29

201703280234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指挥与控制学会理事长 戴浩。

个人简历:

戴浩,中国工程院院士。1982年毕业于清华大学。200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目前担任中国计算机学会传感器网络专委会主任和江苏省无线传感网高技术研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指挥与控制学会理事长。曾主持制订我军第一个指挥网无线接入规范,为我军指挥自动化系统建设的里程碑成果。先后获全国计算机应用一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在工程实践的基础上撰写专著、论文50余篇。

(中国网新闻3月27日讯)去年以来,许多新兴产业在军民融合技术与产业联盟承办的第二届中国(北京)军民融合技术装备博览会(北京军博会)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正式开幕。4日至7日举办的本届博览会共有200多家高新技术企业参展,展览面积达15000平米。图为新型轮式战术装甲车区域展出的首长指挥车。(邱越 摄)。

■记者:您觉得应该如何进行有效的“深度”军民融合?

戴浩: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途中,必须走军民融合深度发展之路。一方面,只有实现军民深度融合才能加快转变战斗力生成模式、有效破解强军难题;另一方面,也只有实现军民深度融合,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国防和军队建设在促进产业转型、孵化高新技术等方面的作用。

我们要坚持全方位融合,促进信息、技术、人才、资本、设施、服务等要素的军地双向流动、渗透兼容。我们要坚持多领域融合,要从面向国有大中型企业向多元经济成分延伸,由经济、科技、教育这些行业向全社会覆盖,由传统安全领域向新兴安全领域拓展。

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都在最大程度地实现民技军用,并努力促进国防科技成果的民用转化,从而探索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相互促进、协调发展之路。

军民融合是一项庞大而且复杂的系统工程。哪些领域、哪些项目可以“融”?“融”到什么程度?我们的专家经常在一起讨论。大家认为,绝对不能不加区分地搞“一刀切”,更不能走经验主义、本本主义老路,更不能或照搬别国的模式。

所以,在全方位、多领域深度融合的基础上,还需要从国情、军情出发,找准军民融合的重点和突破口。既要坚持军事优先、兼顾经济,还要侧重国家安全考量,把融合重心放在为军事斗争准备服务上。

无论是机构设置、力量投入,还是机制构建、资源配置等方面,都必须充分考虑作战需求和现实威胁,以是否有利于战斗力生成、有利于巩固国防为首要标准。

■记者:新兴安全领域<a href="http://mil.qianlong.com/2017/0328/1545264_3.shtml#"" target="_blank" style="color: rgb(0, 0, 153); border-bottom: 1px dotted rgb(7, 129, 199);">军民融合的未来之路如何走?

戴浩:军民融合离不开国家主导,也离不开市场运行。架设沟通两者之间的桥梁,是学会这类非赢利组织的优势所在。我们将努力寻找全局利益与局部利益的相对均衡点,帮助企业、政府、军队选准突破口,综合运用各种手段实现军地双方的合作共赢。当前,中央已经提出把“新兴安全领域军民融合”放到突出位置,要求取得突破性进展。但实际上,由于管用有效的手段较少、理论研究欠缺、政策支持不够,目前尚处于初步探索阶段。针对这些问题,建议采用以下几种措施:

首先,更新发展理念。新兴领域多为“全球公域”,新兴领域的安全具有军民共用、平战一体的特点,因此在项目建设初期就要提前谋划,坚持一体化统筹、一体化设计、一体化实施的思路,以“国际视野”的角度,增强战略主动性。

其次,加强顶层设计。除了做好“放眼全球谋篇布局”外,编制一套可持续发展的军民融合战略规划,明确新兴领域军民融合战略目标、基本融合战略任务尤为关键,通过统筹、谋划促成整体的“融合发展”。

此外,还要激发内在活力。传统领域的法规政策已经不能满足新兴安全领域发展的需要。我们在“网络、太空、海洋”等安全领域的军民融合,一定要选择条件相对成熟、综合效益高、能实现军地共赢的项目大力开发,最大限度地调动各方参与的积极性。

■记者:中国(北京)军民融合技术装备博览会做了哪些“融合”工作?

戴浩:中国指挥与控制学会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国家战略,努力践行中国科协创新驱动助力工程,创建了军民融合特色系列活动平台,如一年一度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举办的“中国(北京)军民融合技术装备博览会”及学术论坛,同时举办的还有中国指挥与控制学术年会,在社会各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力。

中国指挥与控制学会(CICC)是独立的第三方科技社会组织,既没有山头倾向,又没有行业保护色彩。由于我们具有独特的军民融合优势,多年来我们一直在努力打破传统的沟通模式,在学会创建的军民融合平台上,现已集聚了一大批处于行业科技前沿、具有国际视野和能力的强军企业。参加博览会的企业均拥有竞争力强的创新团队和解决方案,拥有一整套完善的科技产品线。

为推动军民融合技术与产业的落地,我们还牵头组织了跨学科的8个全国学会以及清华、北京理工等高校、国防科研机构、民营高新企业,成立了“中国军民融合科技与产业联盟”,在上海、北京、无锡、西安、长沙等地成立了“CICC军民融合(地域)协同创新中心”,建立了高科技民营企业军民两用产品与技术数据库。

近几年来,中国指挥与控制学会还组织了“走向深蓝”、“走向太空”、“无人化作战”等一系列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学术交流活动。我们这些做法,都是为了把军民融合平台建设抓实抓牢,把军民融合工作做的更加扎实持久。

文章来源:千龙网

友情链接:
关注我们:  
 


技术支持:建站中国 www.jzzg.com.cn 备案号:京ICP备160087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