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各地正按照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下发的《关于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融合发展的意见》,创办各种类型的军民融合示范园区,力图通过推进技术、资本、人才和信息等要素的交流融合,优化军地资源配置,推动区域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那么,这些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园区建设情况的如何?发挥了怎样的作用?10日,记者在全国政协军队特邀委员驻地采访了相关委员。
委员们在调研中发现,有些园区建设较好,但也有一些存在或多或少的问题。一是有名无实,有些地方把军民融合当成时髦的标签,作为招商引资的手段,造成“军”味不浓,“融”地不够;二是重复建设,有的园区脱离实际,本可以依托已有的基础建设却还另起炉灶;三是创新不足,对新兴领域、战略前沿、核心技术关注不够,没有起到高技术创新引领作用。
“应该在中央军民融合委员会的统一领导下,推进各要素和资源聚集共享,促进区域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协调发展、平衡发展、兼容发展,使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园成为助推军民融合发展战略落地改革抓手、引领军民融合发展创新示范和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发展模式实践探索。”全国政协常委、原总政治部主任助理年福纯说。
全国政协常委、军事科学院原副院长刘继贤则认为要分“五步走”,即要从国家战略的高度认识问题,把握军民融合的本质、特点和规律;以中央军民融合发展委员会为抓手,建立省市和军队对应机构并统筹开展工作;制定相关法规条例,从制度层面明确各级责任与义务;打破旧的传统观念,拓展军民融合领域,提高海洋、太空、网络、生物、新能源等领域的核心竞争力;把军民融合纳入到国家和军队改革的大盘子进行通盘考虑、系统筹划。
创新是军民融合发展的第一驱动力,办好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园区的核心在创新,动力也在创新。全国政协委员、原沈阳军区副政治委员马丙泰认为,要大力畅通“军转民”和“民转军”渠道,比如刚刚解密的3000余件国防专利就是一个很好的开头,对促进军民两用技术双向转移转化、推动园区转型升级具有重要意义。
“园区的规划建设要服从服务于国家经济建设和安全大局,根据不同军事需求和社会经济资源条件全面规划、合理布局。”刘继贤说,“也可以依托现有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经济技术开发区、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国家级新区等平台和载体,打造一批可推广、可复制、可持续的新路径新模式,加快实现军民融合深度发展‘一张图’规划、‘一盘棋’布局、‘一体化’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