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留言 / 收藏本站 / 分享我们:  
 
新闻资讯 NEWS INFORMATION
军工新闻
您的位置 > 首页 - 新闻资讯 - 军工新闻

何谓勇气?歼-10首席试飞员这样作答

发布时间:2018-07-20

任何一个国家,想建立强大的航空工业,都离不开一支优秀的试飞员队伍。一款新型战机,从设计论证到列装部队,通常需要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漫长时间。试飞员的使命,就是驾驶这些尚未定型的战机在各种极限条件下进行飞行性能测试。有人说:战机不仅是设计出来,也是试飞员“飞”出来的。

  试飞员,一个极具风险挑战的职业。飞越雪域高原,掠过巍巍群山,他们的航迹尽显凌云壮志;挑战极限飞行速度、最高飞行升限,他们的工作如同在刀尖上起舞。在中国空军,就有这样一批舍身为国的试飞员,他们飞着别人从未飞过的战机,面对的是不可预知的险情,空中停车、油箱起火、带弹着陆……他们用青春热血乃至自己的生命,在蓝天之上划出了一道道壮美航迹。

  歼-10首席试飞员雷强——

  “这辈子,很幸福”

  ■杨春源 田 博

  有人问雷强:“飞机是怎么飞起来的?”雷强回答:“从物理学上说,飞机是借助升力飞起来的。从精神层面说,飞机是靠试飞员的勇气和智慧飞起来的。”

  何谓勇气?何谓智慧?雷强用30余年的飞行岁月作答——

  出国受训,他签下生死状,打破飞行手册上的极限纪录;

  蓝天试剑,他曾9次经历空中停车,直到发动机故障完全排除;

  昔日战友长空殒命,他壮志依旧,继续飞行挑战极限。

  “千金不求,万死不辞!”这是雷强用生命体验飞行的姿态。飞行是他毕生的事业。

  雷强,歼-10首席试飞员,一个把战鹰看得比自己的生命还重要的人。

  “我不是天才,但我看飞机是透明的”

  他是许多军迷眼里的“明星”。

  他是试飞员心中的“雷头”。

  祖籍陕西绥德的雷强,在空军试飞领域是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的人物。

  雷强的父亲也是一名飞行员。儿时的耳濡目染,在他的心里早早种下了一个梦想:“做一个像父亲一样优秀的飞行员。”

  良好的家教、优秀的基因,雷强成为飞行员似乎顺理成章。然而,第一次招飞报名的前夜,兴奋的雷强彻夜难眠,在翌日的视力检测中被淘汰。

  带着满心的懊恼,雷强来到一个偏僻的农村下乡插队。一年的田间劳作,让他的身体和意志都得到了磨炼。第二年,雷强抓住了“幸运之手”,走进了空军飞行员的行列。

  来到航校不久,雷强的飞行天分逐渐显露出来。从初教机到高教机,他都是第一个放单飞的人。航校毕业后,他主动要求分配到一线作战部队。作为年轻飞行员,雷强飞遍了所有高难课目,在当时空军部队像他这样的飞行员不超过10个人。有的战友对他说:“你都飞到这个地步了,以后还能飞出什么‘花’来。”

  没想到,能把飞机飞出“花”的机会真的来了。1983年,一位部队领导慧眼识英才,在挑选试飞员时,用笔在雷强的名字上画了一个圈:“他父亲是搞飞行的,我知道这小子飞得不错,最适合干试飞。”

  当时,雷强对试飞员没有什么概念,只是在报纸上看过“科研试飞英雄”王昂、滑俊的事迹。从小就崇拜英雄的雷强毫不犹豫地接受了新挑战,一脚迈进中国航空界最尖端、最具风险的领域,成为一名试飞员。

  那时候雷强年轻好胜、脾气倔强。到了试飞部队,他才真正感觉到试飞员不是那么好当的,当“试飞英雄”更难上加难。

  看了雷强飞行,老试飞员和专家们居然说他“不会飞”。专家要求他保持姿态不变,连续直飞5分钟,结果试了好几次,飞行记录数据显示过载太大,没有达到平飞要求。一位老试飞员语重心长地对雷强说:“你只知道要这么飞,可你不知道为什么要这么飞。”

  那个深秋的傍晚,雷强内心深受刺激。望着远方,他陷入沉思:“一名优秀的飞行员并不等同于一名合格的试飞员,试验飞行与战斗飞行,完全不是同一种评价标准。”

  此后,雷强调整心态,转变飞行理念,苦练飞行技能。每次任务返场时,他通过身体感受飞机姿态、速度变化,以此来寻找“人机合一”的感觉;下了飞机,他还要把飞机示波器的记录结果打印出来,拿到操场跪在地上边看边分析飞行动作。

  时间一长,他的飞行技能突飞猛进。战友们称雷强是“飞行天才”。雷强回答:“我不是天才,但我看飞机是透明的。”

  一次,某型战机进行某项性能试飞,连续十几次起落都没有达到要求。该型飞机的列装计划迫在眉睫,工厂技术专家找到雷强。雷强二话不说,准备好后就来到机场,只飞了一个起落,就飞出了全部数据。工厂技术专家们竖起大拇指:“你小子,真行!”

  “为了成为最好的飞行员,我到了作战部队;为了飞最好的飞机,我到了试飞部队。”雷强如此总结自己的飞行人生。

有幸参与并见证中国空军和航空工业腾飞,“很幸福”

  在世界航空史上,从二代机到三代机是一个大跨越,它所带来的是设计理念、作战方式的巨大变革,对试飞员来说是前所未有的挑战。他们不仅要完成各种试飞任务,还要全程参与飞机的研制工作。

  上世纪80年代,我国开始研制第三代战机——歼-10。雷强作为试飞小组成员,从设计阶段介入一直到首飞,用了整整10年时间。

  为了歼-10试飞,雷强曾赴国外一家飞行试验研究院学习培训。当时,一位国外专家傲慢地问:“中国有试飞员吗?”雷强用行动给予了他答案——他把高难度飞行动作“眼镜蛇机动”飞了44次,还攻克了小速度斤斗等一系列高难度试飞课目……

  结业典礼上,院长对雷强竖起大拇指,说:“你能把飞机飞得跟玩具一样,中国试飞员,一流的!”

  学成归国后不久,战友卢军在一次尾旋飞行中意外牺牲。此时,该项工程的首席试飞员中,能够完成尾旋飞行的只剩下雷强一人。

  老朋友私下里悄悄地劝他:“你也别再飞这个了,太危险了。”雷强说:“只要需要,我还会飞。”

  1998年3月23日,终于迎来了歼-10首飞的日子。

  一般来说,新机研制时采用新品率通常只有30%,作为跨代飞机,歼-10却有60%以上的高新技术。新品率越高,风险性越大。

  那一天,一向稳重的歼-10总设计师宋文骢,动情地对雷强说:“飞机准备好了,就看你的了。”

  一头银发的宋文骢在人群中格外醒目。这些年,他看着宋总从一头黑发到两鬓微霜再到满头银发。雷强一边戴头盔一边说:“宋总,您放心!只要飞机发动机还在,无论出现什么情况,我也会把飞机给您飞回来。”

  雷强紧了一下扣带,微笑着说:“就是摔,我也要把飞机摔在跑道上!我要让您知道,我们这些年的心血、努力,究竟是哪儿出了问题。”

  宋文骢热泪盈眶,他疾步走上前去,紧紧握住了雷强的手。

  塔台距离歼-10飞机只有200多米。那天,雷强穿着特制的橘红色飞行服走向飞机,感觉这200多米的路是那么漫长。每迈出一步,雷强感觉心中热血沸腾。这是一条再熟悉不过的路,他整整走了13年……

  跨进座舱,雷强看到在送行的人群中,一位老者眼含热泪挥手致意。回忆当时的场景,雷强说:“这么多年了,我还是头一回见到有人在我飞行前流泪。”

  当座舱盖关闭的那一刻,雷强一下子变得异常镇定。在他看来,能首飞这种“国宝级”新型战机,是他一生的光荣,“就是缺胳膊断腿,也一定把战机飞回来”。

  20分钟,一次堪称完美的首飞。飞行很短暂,但对于雷强和科研人员来说,却是那样的漫长;对于中国航空事业来说,是那样的弥足珍贵。当这架浸透了千千万万航空人心血和汗水的战机平安落地那一刻,现场沸腾了。

  喜极而泣。想一想10年来大家付出的艰辛,雷强流下了幸福的泪水。这是一次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飞行,我国从此有了自主研制生产的第三代战机,我国的航空工业和空军力量建设从此走向了一个全新的历史阶段。

  歼-10首飞成功后,雷强将现场录像带回家给年近八旬的老父亲看。那一晚,半个小时的片子,参加过抗美援朝空战的老父亲看了一遍又一遍……

  在试飞界,雷强大名鼎鼎——首批“空军级试飞专家”“空军功勋飞行员”“歼-10首席试飞员”。

  以他的飞行技术,如果到民航公司工作,可以轻松拿到高薪。有人问他:“干试飞,亏不亏?”

  “不亏!”雷强干脆地回答,我很幸福,因为我还活着,还在飞行。

  对于试飞员来说,生命的幸福在哪里?就在于能够迎来一个中国航空工业“井喷式”发展的伟大时代。

  “过去几年飞一个型号,现在一年飞几个型号。”雷强说,有幸参与并见证中国空军和航空工业腾飞,“这辈子,很幸福”。

文章来源:央广网


友情链接:
关注我们:  
 


技术支持:建站中国 www.jzzg.com.cn 备案号:京ICP备160087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