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1月22日,北京国家博物馆,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型展览上,群众参观军事建设成就展台。(图片来源:CFP 视觉中国 千龙网发)
(中国青年报1月3日报道)在辞旧岁迎新年之际,“伟大的变革——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型展览”在国家博物馆继续火热展出,主办单位研究决定,大型展览闭幕时间为2019年3月20日。在国防和军队建设专题展区,我们可以全立位、近距离地感受人民军队伴随着改革开放的伟大征程所取得的巨大进步。在主战装备模型展台上,火箭军的现役导弹装备模型集中亮相,展示了火箭军先进的核常兼备武器装备体系和与日俱增的远程常规精确打击能力。
资料图片:导弹方阵在参加阅兵训练。(新华社发 冯根锁 摄)
■核导弹实现跨越式发展:在新一轮国防和军队改革中,中国人民解放军形成了全新的五大军种力量构成,火箭军是其中之一,在2015年12月31日正式组建。火箭军的前身是第二炮兵,第二炮兵领导机关成立于1966年7月1日,由国务院总理周恩来提议命名为“第二炮兵”,走过了先有战略导弹部队后有战略导弹部队领导机关的发展历程。
左图:2017年7月26日,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展出的“东风一号”导弹。(图片来源:CFP 视觉中国 千龙网发)右上图:“东风一号”导弹资料图。右图: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展示的“东风一号”导弹说明牌。(资料图)
我军地地战略导弹部队成立很早,与我国导弹事业的创建和发展同步。1957年12月9日,中央军委决定由炮兵和国防部第五研究院组建炮兵教导大队,为创建地地战略导弹部队培训指挥、技术干部,随后接收了从苏联引进的Р/R-2弹道导弹(中国仿制型为“东风一号”)。1959年7月,炮兵教导大队在完成培训任务后被撤销,炮兵领导机关将该大队一营的1个发射连及专业分队扩编为第一个地地导弹营。随后,又在一些军区组建了地地导弹营。1964年1月31日,地地导弹营改编为地地导弹团。
左图:2017年7月26日,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展出的“东风二号”导弹。(图片来源:CFP 视觉中国 千龙网发)右上图:“东风二号”导弹资料图。右图: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大修期间在场外展示的“东风二号”导弹说明牌。(资料图)
当时,战略导弹部队主要使用苏制Р-2近程弹道导弹和国产仿制近程弹道导弹进行教学和训练。1966年开始换装国产中近程弹道导弹。20世纪70年代初又装备了国产中程弹道导弹,发展成为初具规模的独立兵种,较快形成了作战能力。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装备陆基洲际弹道导弹,组建起装备近程、中程、洲际弹道导弹的地地战略导弹部队以及作战保障和技术勤务部(分)队。
图为在1984年国庆35周年阅兵式上首次亮相的东风-4弹道导弹(左上及左下图)和东风-5弹道导弹(右图)。
火箭军是中国战略核力量的主体,承担着陆基战略核威慑与核反击的作战使命。战略核导弹装备是火箭军的重要基础。长期以来,火箭军部队建设和装备发展始终笼罩着一层神秘的面纱。1984年10月1日国庆35周年阅兵式上,第二炮兵首次公开亮相,展示了东风-4和东风-5弹道导弹等主战装备,引起了全世界的广泛关注。
资料图:图为2018年4月15日在北京民族文化宫展举办的《周恩来与“两弹一星”》全国巡回展上展出的东风-2A、东风-3、东风-4、东风-5A四款道道导弹的模型。(图片来源:CFP 视觉中国 千龙网发)
作为中国第一代陆基导弹,东风-4远程导弹和东风-5洲际导弹都是液体燃料弹道导弹,体积大、设备多,需要在发射前加注推进剂和氧化剂,发射准备时间较长,快速反应能力受到较大限制,仅表明中国初步具备了远程和洲际战略打击能力,但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差距较大。
图为2018年11月14日在国家博物馆“伟大的变革——改革开放40周年大型展览”国防和军队建设展厅拍摄的东风-31导弹模型。(图片来源:CFP 视觉中国 千龙网发)
199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50周年阅兵式上,走在地面装备方队最后的是由3辆东风-31洲际弹道导弹发射车组成的第二炮兵核导弹方队。这是中国首次对外公开展示陆基机动发射的洲际弹道导弹。从第一代液体燃料洲际弹道导弹到第二代固体燃料洲际弹道导弹,从地下井发射方式到陆基机动发射方式,第二炮兵的陆基战略核威慑与核反击作战能力得到快速提升。
图为2018年11月14日在国家博物馆“伟大的变革——改革开放40周年大型展览”国防和军队建设展厅拍摄的东风-31导弹模型。(图片来源:CFP 视觉中国 千龙网发)
200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60周年阅兵式上,走在地面装备方队最后的主角仍然是第二炮兵战略核导弹方队的12辆东风-31A洲际弹道导弹发射车。作为东风-31导弹的升级版,东风-31A在射程上大大延伸,并在快速发射、综合突防、有效毁伤、信息化等作战能力上实现了全面提升。
资料图:2015年9月3日,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大会在北京隆重举行。这是装备方队接受检阅。(新华社记者 王建民 摄)
2015年9月3日,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阅兵庆典上,东风-31A和东风-5B等新型洲际弹道导弹再次亮相,而“明星”首推东风-5B洲际弹道导弹。阅兵解说词指出,这是可以携载分导式多弹头的洲际弹道导弹,表明第二炮兵已经具备了多目标打击的作战能力和对抗反导系统的综合突防能力。
资料图:2017年7月30日,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阅兵在位于内蒙古的朱日和训练基地举行。图为核导弹(东风-31AG)方队。(新华社记者 琚振华 摄)
在2017年7月建军90周年阅兵式上,改进型东风-31A导弹武器系统再次成为亮点。伴随着改革开放的伟大征程,火箭军在陆基战略核导弹装备上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战略导弹实现了“藏起来、小起来、跑起来”的目标,战场生存、快速反击、精确打击、多目标打击和突破反导系统等综合作战能力显著提升。
资料图:图为两伊战争期间伊拉克军队装备的“飞毛腿”弹道导弹,右图为海湾战争中被伊军“飞毛腿”导弹命中后的位于宰赫兰机场附近的美军营房。
■从单一核导弹发展到核常兼备:改革开放初期,第二炮兵只是装备单一的核导弹,重点担负陆基战略核威慑与核反击作战任务,部队规模较小。在改革开放的40年里,第二炮兵武器装备实现了从单一核导弹到核常兼备、从以液体燃料弹道导弹为主到以固体燃料弹道导弹为主的转型发展升级。1980年9月,伊朗和伊拉克之间爆发战争,在两伊战争后期,双方发动“导弹袭城战”,伊朗使用引进的“飞毛腿”(Scud)战术弹道导弹直接攻击伊拉克首都巴格达,而伊拉克则在西方国家帮助下对“飞毛腿”导弹加以改进和增程后,用于攻击伊朗首都德黑兰。大规模的导弹战终于迫使战争双方回到了谈判桌上。1991年的海湾战争中,面对多国部队强大的空中攻势和电磁攻击,伊拉克丧失制空权后陷入被动挨打的境地,但伊军战争中先后发射88枚战术弹道导弹,对以色列、沙特阿拉伯、卡塔尔等境内的目标进行远程打击。其中2月25日的一枚导弹落在宰赫兰机场附近的美军营地里,当场炸死28名、炸伤100多名美国大兵,这是整个海湾战争期间美军最大的一次战场伤亡。
图为在1999年国庆50周年阅兵式上首次亮相的东风-11近程弹道导弹(左图)与东风-15近程弹道导弹(右图)。
两伊战争和海湾战争让“飞毛腿”导弹名扬天下,20世纪80年代中期中国航天导弹工业部门开始立项研制战术弹道导弹。在1999年新中国成立50周年阅兵式上,第二炮兵展示了两种新型常规导弹——东风-11和东风-15近程战术弹道导弹,首次向全世界公开展示了常规精确打击能力,也开启了第二炮兵从单一核导弹装备向射程衔接的核常兼备导弹装备体系的转型发展。
图为在2009年国庆60周年阅兵式上首次亮相的东风-15B近程弹道导弹(左图)与东风-11A近程弹道导弹(右图)。
20世纪90年代中期,中国空军刚刚开始换装引进第三代战斗机苏-27,空中作战装备的整体水平与周边国家和地区相比反差较大。在这种情况下,第二炮兵战术弹道导弹成为重要的远程精确打击主战装备。在2009年新中国成立60周年阅兵式上,改进型东风-15A和东风-11A等新型近程战术弹道导弹武器系统再次亮相,东风-21C核常兼备中程弹道导弹也公开亮相,充分展示了第二炮兵的中近程精确打击作战能力。这几种新型弹道导弹在反应能力、命中精度、突防能力、毁伤能力等战术技术指标上都有显著提升。
图为2018年11月14日在国家博物馆“伟大的变革——改革开放40周年大型展览”国防和军队建设展厅拍摄的东风-16(左上)、东风-21C(右上)、东风-21D(左下)和东风-26(右下)导弹模型。(图片来源:CFP 视觉中国 千龙网发)(拖拽本图可查看/保存原尺寸大图)
在2015年“9·3”胜利日阅兵中,新一代的东风-16中近程弹道导弹、东风-26和东风-21D中程弹道导弹公开亮相,不仅大大延伸了陆基精确打击的射程范围,而且形成了打击大型海上移动目标的作战能力,表明中国在弹道导弹技术创新发展上走在了世界前列并形成特色。
图为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报道的弹道导弹类型划示意图,从上至下按射程划分为近程/中程/中远程(远程)/洲际弹道导弹。最下方的潜射导弹不按射程划分。
■从弹道导弹发展到巡航导弹:弹道导弹与巡航导弹在飞行弹道和弹体结构上有明显不同。弹道导弹靠火箭发动机提供动力,在初始段进行有动力飞行,火箭关机后进行无动力惯性飞行,到达弹道最高点后在地球引力作用下自由下落,再入大气层打击目标。传统弹道导弹的飞行弹道通常为抛物线自由落体弹道,洲际弹道导弹则普遍采用末端再入机动式弹头。巡航导弹则在大气层内进行全程可控式有动力飞行,通常使用小型化涡扇发动机或冲压发动机等吸气式发动机,导弹只携带推进剂,与空气中的氧气结合燃烧产生推力以克服飞行阻力,靠弹翼结构产生气动升力以克服自身的重力,保持等高度等速度的巡航飞行状态。
图为英国路透社(Reuters)与俄新社(RIA Novosti)报道的四款典型巡航导弹的性能对比示意图。分别包括欧洲“风暴阴影”(Storm Shadow)、美国“战斧”(Tomahawk)、美国AGM-86和印联合研制的“布拉莫斯”(Brahmos)超音速巡航导弹。
正是由于飞行弹道不同,弹道导弹和巡航导弹各有特点。弹道导弹突破大气层的束缚,可以实现远程快速打击,即使是上万公里的洲际射程也只需要飞行半小时左右,而且具有较高的突防能力。巡航导弹则主要利用低空飞行、弹道规划、地形跟踪、防区规避、隐身技术等综合手段,也可以具备较好的低空突防能力,但飞行速度较慢,打击上千公里外的目标需要飞行一两个小时。巡航导弹通过采用惯性制导+地形匹配制导+卫星导航+景像匹配制导等多种复合制导方式,可以实现对中远程地面固定目标的高精度命中,圆概率误差为米级。
图为1991年1月17日凌晨1点40分,美国海军“衣阿华”级(Iowa-class)战列舰“密苏里”号(USS Missouri BB-63)向伊拉克发射了打响海湾战争“第一枪”的首枚“战斧”(Tomahawk)巡航导弹,战争期间该舰共发射了24枚“战斧”。(拖拽本图可查看/保存原尺寸大图)
在1991年海湾战争中,美军除了动用强大的空中作战力量进行高强度空袭,还在战争初期从美国本土出动B-52H战略轰炸机发射35枚AGM-86C空射巡航导弹,美国海军的提康德罗加级巡洋舰和洛杉矶级攻击型核潜艇发射288枚BGM-109“战斧”巡航导弹,对伊拉克地面目标进行远程精确打击。海湾战争让世人再次领略了巡航导弹的威力。这些年来,美国海军累计发射2000多枚“战斧”巡航导弹,打击伊拉克、南联盟、苏丹、阿富汗、利比亚、叙利亚境内的目标。
图为在2009年国庆60周年阅兵式上首次亮相的东风-15B近程弹道导弹(左图)与东风-11A近程弹道导弹(右图)。(拖拽本图可查看/保存原尺寸大图)
中国航天导弹工业部门展开巡航导弹的技术攻关,先后突破了小型涡扇发动机等关键技术,研制生产了先进的巡航导弹。在2009年新中国成立60周年阅兵式上,第二炮兵长剑-10陆基巡航导弹首次公开展示,战术技术指标和整体作战能力均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火箭军是我国战略威慑的核心力量,是我国大国地位的战略支撑,是维护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石。在新时代,火箭军正按照“核常兼备、全域慑战”的战略要求,增强可信可靠的核威慑和核反击能力,加强中远程精确打击力量建设,增强战略制衡能力,努力建设一支强大的现代化火箭军。